前海中泰咨询

在线咨询 中文 | English
免费服务热线:
专题研究中心 大数据中心 前海中泰数据库

热点专题研究 战略新兴产业 商业时评 产业资讯 园区资讯 可研指南 规划政策 碳中和 乡村振兴 并购重组 产业招商 智能制造

【四川】《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2022-06-16   前海中泰咨询

image.png


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目录

一、前言

二、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面临形势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总体架构

四、重点任务

(一)夯实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构筑集约共享新基座

1.建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2.建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

3.建强城市数字使能平台

(二)建设智慧蓉城运行中枢,构建整体智治新模式

1.建立智慧蓉城运行管理架构

2.提升城市体征监测预警水平

3.提升事件处置指挥调度水平

(三)打造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塑造智慧蓉城新形象

1.推进公共管理智慧化

2.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

3.推进公共安全智慧化

(四)助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营造双向赋能新优势

1.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2.以智慧蓉城建设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3.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智慧蓉城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建强全域安全支撑体系

1.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2.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3.提高数据安全防护水平

4.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二)建立协同保障支撑体系

1.推动区域协同

2.强化组织管理

3.健全法制规范

4.创新运营运维

附件1 名词解释

附件2 指标测算说明


一、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成都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五年。在这一时期,建设智慧蓉城是我市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决策,是实现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成都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部署,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围绕提升城市智慧治理能力,以“互联网+城市”行动为牵引,以深入推进网络理政为抓手,建设网络理政中心,开展数据大会战,聚焦政务服务、城市运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初步实现城市运行“一屏全观”,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7 年至2019 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先奖。

(一)发展现状

1.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市委市政府成立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市级部门和区(市)县齐落实的工作格局。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组建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承担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组建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成立市大数据集团,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成立市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助力研制智慧城市相关标准。

2.顶层规划接续优化。出台《成都市“互联网+城市”行动方案(2017-2020)》,围绕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开展全市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制定《成都市政务云建设规划(2017-2020)》,打造“云、网、端、数”四位一体的政务云平台,支撑“互联网+城市”行动落地。出台《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 年)》《统筹推进成都市城市感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顶层规划文件,优化完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

3.制度规范更加完善。出台《成都市公共数据管理应用规定》,规范公共数据采集生产、加工整理、开放共享和管理使用。制定《成都市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对使用市本级财政性资金的新建、续建、运行维护、购买服务的电子政务项目规范管理,2018年4 月至今审减资金8.9 亿元。出台《成都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方案》,明确整合标准,避免各自为政,实现市级系统停用227 个、整合22 个。出台《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管理办法》,释放公共数据价值。构建市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发布地方标准16 项、国家标准1 项,荣获首批ISO 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城市。

4.基础支撑能力增强。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承载市县两级1277 个非涉密应用,基本实现各级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统建共用。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市县乡村四级5 万余个终端。建成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活跃用户超过4.5 万人,办件424 万余件。建设全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支撑一地认证、全域通办。光纤宽带网络、4G 网络覆盖城乡,移动用户规模达2706 万户,5G 基站3 万余个,具备窄带物联网(NB-IoT)服务能力基站超8000 个。分类推进市政设施、河湖林地、治安防控等领域感知体系建设,城市智能感知能力不断提升,感知源密度达到25 个/平方公里。成都超算中心一期、成都智算中心投运。

5.管理中枢初步建成。建成市网络理政中心,开发“城市大脑”信息系统,对接联通全市60 多个行业部门267 个生产和管理系统,接入政法、公安、交通等领域16 万路视频和物联感知点位设备,推动融合共用。开展数据大会战,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库和政务服务事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主题库,广泛汇聚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资源753 类57.1 亿余条,形成城市数据资源池,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天府健康通”可视化分析以及防汛应急、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等49个市级应用场景构建。22 个区(市)县建成区智慧治理中心,实现与市级“城市大脑”对接联通,支撑110 个区(市)县级应用场景构建。

6.数据赋能成效明显。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省平台级联,向区(市)县延伸,90 个市级部门(单位)、23 个区(市)县挂接资源1.4 万项,日均交换数据3600万条,共享数据从2.7 亿条增加到281 亿条,支撑居住证积分入户办理等50 余家单位163 项业务协同;建成全市统一的融合服务平台,交付服务接口2736 个,调用超过11.7 亿次。制定《成都市运用人口大数据提高公共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工作方案》,提升人口大数据应用能力。建成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向社会开放数据从0.22 亿条到1.25 亿条,促进公共数据社会化利用,为新网银行、成都银行和一批大数据企业提供数据服务;举办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释放公共数据价值。搭建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探索公共数据运营服务,推动36个部门约1.65 亿条数据政府授权运营。

7.智慧应用渐成体系。

一是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设集“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天府蓉易办”平台,覆盖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接入服务593 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依申请类99%“最多跑一次”、99%“网上可申请”、92.97%“一窗办”、78.9%“全程网办”,平台总访问量5375 万,总访客人数1057.4 万;服务大厅集成优化53 个“一件事”主题服务,减跑动次数122 次、减少承诺时限725 工作日、减材料555 个。建设“天府蓉易享”平台,汇聚2019 年11 月以来成都市发布的各类型产业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制订发布的涉企政策800 余条。

二是城市运行体系初步形成。打通“城市大脑”与管理末端的“神经”,初步构建形成市和区(市)县两级联动的城市运行指挥体系,支撑重点项目调度、工业企业运行、环保在线监测等各类调度分析会2000 余场。加快建设时空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综合管理、交通运行协调中心、智慧工地、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智慧安防小区、天府智慧小区等业务系统,大联动·微治理平台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综合行政执法平台支撑全市4800 余名执法人员办案299万余件,成都交通拥堵指数远低于同类城市,纳入安全生产综合平台监管的企业未发生亡人安全生产事故。针对疫情防控,开发“天府健康通”,生成健康码3365 万个,衍生开发应用27个;全市约60%的学校开展常态化在线教学直播,70%的学校开展网络录播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开展云签约、云洽谈、云推介等线上活动,举办云招商活动289 场;基于健康码累计发放消费券4541.38 万张,带动消费倍率6.08 倍。

三是诉求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整合105 条市级非紧急救助类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搭建集市委书记信箱、市长信箱、12345 热线、2325 个各级政府负责人网络信箱、微信、短信等于一体的全天候社会诉求受理平台,实现受理、办理、标准、流程、考核、共享等六个统一,民生诉求归集率达91%。将诉求内容、办理过程、办理结果实时全流程向诉求本人公开。融合应用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语义分析等技术,完善12345 接听中心智能化质检功能,提升利企便民效能、辅助决策功能和风险感知、预测防范水平。2017 年以来,受理群众、企业来电来信1600 万余件,诉求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超85%。

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天府市民云”集成61 个部门(单位)市级服务243 项、23 个区(市)县特色服务482 项,注册用户突破1100 万,服务人次突破4.6 亿;建立全国首个全生命周期在线教育体系;全市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远程诊疗服务;“蓉e 人社”年服务量超16.64 亿人次,社会保障卡发行超1690.13 万张,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年服务量超1.08 亿人次;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工及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信息系统建成投用;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发放监管平台发放资金近89.78 亿元,扶贫数据平台对全市23703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覆盖精准服务;“文化天府”云平台实现公共图书馆基于第三代社保卡免注册、博物馆多元化智慧导览等服务;“一部手机游成都”覆盖全市境内景区100 余个。

五是数字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成都会展新经济产业创新基地,孵化培育会展新业态。举办智慧城市场景发布会,面向社会发布100 个新场景、100 个新产品。大数据企业已覆盖50 余个垂直细分领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200 亿元。推进5G 应用与传统产业融合,打造“5G+智慧农机”等10 个重点示范应用项目。落地30 个新一代人工智能项目,24 家企业人工智能示范项目获得产业资金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已接入企业45 家,标识注册量6.4 亿条。电商企业超过4 万家,网商数量超过80 万家,电子商务交易额2.3 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六。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亿万级产业,整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8.城市网络安全能级不断增强。网络安全工作机制优化成型,“梯度化”技术体系逐步建立,网信部门统筹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一盘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高标准建设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云网络安全体系和“两地三中心”的政务数据灾备体系,初步实现全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科学预警。开展重要网络信息系统定级备案、等级测评,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210 余次,圆满完成重大赛会活动期间网络安全保障。截至2020 年,全市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达285.19 亿元,较2015 年增长183.81 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二)存在问题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合力有待增强。全市工作“一盘棋、一体化”的领导机制和市、区(市)县、部门间“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机制仍待健全。各地各部门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不一,部分市级部门、区(市)县尚未配备专门机构和技术团队,牵头部门对重点项目、财政资金等缺乏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力量较为分散,工作整体合力尚未形成。

二是城市智能感知体系建设亟待完善。覆盖地上、地下、天空的立体物联感知体系尚未系统构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智慧城市中还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布局,城市全时空感知、多维度监测体系建设还需加大力度。

三是智慧城市平台中枢支撑能级不足。网络理政中心平台尚未与城市运行管理部门业务系统联动协同,与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融合深度不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的共性赋能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以更好满足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需求。

四是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创新开发不够。面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的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实战应用相对较少,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强。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的系统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有待增强,线上线下互动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场景建设不足,产业孵化、示范带动不强。

(三)面临形势

一是数字时代带来新机遇。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数字化作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点,能不能适应和引领数字化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提出数字中国战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分别作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系列相关部署,为智慧蓉城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二是重大战略赋予新使命。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交汇实施,推动成都由国家中心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同时,成都正肩负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等重大改革重任,为智慧蓉城建设赋予了新使命。

三是城市治理迎来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成都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城镇化率超过77%,“大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治理能力难以适应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存在隐患,尤其在应对疫情防控突发事件、保障世界级体育赛事中,亟需通过智慧蓉城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四是经济转型赋予新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传统经济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分别作出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数字经济是智慧蓉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加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助力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五是社会发展创造新需求。为更好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成都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明确要求实现智能感知就在身边、安全网络覆盖全域、风险隐患远离市民,将加速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智慧化重塑,倒逼服务和治理效能提升,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附件:《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pdf

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返回

静态手机移动端二维码_副本.png手机版网站微信订阅号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咨询 · 服务   —————


consult-service-1.png

园区规划

consult-service-2.png

产业规划

consult-service-3.png

可行性研究

consult-service-4.png

商业计划书

consult-service-5.png

医院策划

consult-service-6.png

战略规划

consult-service-7.png

市场调研

consult-service-8.png

研究报告

-----------------------------------------------------------------------------------------------------------------------

consult-service-9.png

军民协同发展

consult-service-10.png

生物产业

consult-service-11.png

特色小镇

consult-service-12.png

战略新兴产业



典型案例推荐

海南康复疗养研究基地项目.jpg温泉国际度假养生颐养中心.jpg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园项目.jpg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jpg
海南康复疗养研究基地项目温泉国际度假养生颐养中心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园项目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




成都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规划.jpg云南康养生态园区规划项目.png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制造项目.jpg农资仓储物流中心项目.jpg
成都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规划云南康养生态园区规划项目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制造项目农资仓储物流中心项目


上一条【四川】《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
下一条【四川】《成都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大数据中心

专题研究中心MORE+
  • 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在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新能源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

  • 生物产业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快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高通量测序、基因组编辑和生物信息分析等现代生物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快速演进,生物经济正加速成为继信息经济后新的经济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 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行业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环保以及汽车产业兴衰等,目前世界主要汽车大国美/欧/日/韩等都已相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国内主要车企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本土化浪潮势不可挡。

 

免费咨询热线:400-6630-998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030号沙河世纪假日广场B座507

邮箱:info@qhztzx.com

官网:www.qhztzx.com

手机版网站前海中泰咨询移动端微信订阅号前海中泰咨询 - 订阅号微信服务号前海中泰研究咨询 - 12cm.jpg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7 前海中泰(深圳)研究咨询控股有限公司 粤ICP备17093436号-1 Powered by szweb
0755-32919669 深圳前海中泰咨询公司微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