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市体育局】
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魄、追求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市民主动健康的重要途径。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是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广大市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热爱运动新风尚逐步形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8.86%。但全市全民健身市场主体培育不强、新兴时尚运动项目推广不够、全民健身公共场地设施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亟待破解。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市民健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依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结合《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和《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市决策部署,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战略目标,把运动促进健康作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立健全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相适应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对优雅时尚的城市精神塑造,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更加彰显,全市运动空间布局更优、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更精、市民健康素养更高,基本建成彰显公园城市底色的健身活力之都,进一步夯实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基础。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基本建成方便快捷、举步可就的“5分钟便捷健身圈”,功能齐备、类别齐全的“15分钟功能健身圈”和服务优质、配套完善的“30分钟品质健身圈”;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5名;通过塑造全民运动健康生活新风尚促进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带动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
二、工作任务
通过实施市民场地设施补短板、健身活动品牌推广、科学健身指导提升、优质体育产品供给培育、都市健身圈协同发展“五大行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实施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
1.重点推动“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聚焦市民就近健身需求,合理优化各类场地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健身环境,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废旧厂房、建筑屋顶、桥下空间、城市“金角银边”剩余空间和新建社区综合体、宜居乡村等,推动每个社区(村)至少建成1个“社区运动角”。持续开展“成都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社区(村)”创建工作,推动城乡全民健身设施一体化、均衡化。
2.着力推动公园城市“镶嵌式”体育设施建设。依托环城生态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蓝网、天府绿道、川西林盘等户外运动资源,丰富公园城市健身场地类型,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1000处。各区(市)县新建或改建符合国家、省建设标准的体育公园不低于3个。支持打造一批集运动锻炼、亲子游园、体育培训、娱乐消费为一体的示范性多功能体育公园。力争环城生态公园等天府绿道示范段纳入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总体方案。
3.持续推进“三级三类”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覆盖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满足赛事—竞训—健身需求的“三级三类”体育设施体系建设,推进区(市)县级“一场一馆一池”全覆盖,完善全民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功能设施配套,为市民提供高品质运动健身场景。
4.稳步推进智慧场馆建设。聚焦大运会场馆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率先打造一批集场馆常态化疫情防控、健身预定、赛事活动信息发布、流量监测、健身影像分享于一体的“运动场即摄影棚”的示范性智慧场馆,为市民提供更加智慧、便捷、舒适、新颖的运动及观赛体验。建立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的评估督导和绩效考核,提升场馆开放服务效能,实现体育场馆管理智能化、服务智慧化,提升市民健身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
5.不断提升健身设施管理使用效率。鼓励配建包括但不限于健身小径、笼式足(篮)球场等标准或非标准“室外智能健身房”。落实体育场地设施属地运营管理责任,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探索开展室外健身器材“一键报修”工作。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支持各区(市)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管理、经营、维护辖区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
(四)实施健身活动品牌推广行动
6.做响“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不断完善“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运动节”“乡村运动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固化品牌活动办赛机制,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选拔参赛机制,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全民健身大会、全国社区运动会、四川省运动会等国家、省级全民健身赛事,力争取得优异成绩。结合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落户等创新实施“绿道生活节”“乡村运动节”“楼宇运动季”“蓉漂体育节”等各级各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分级评定机制和“城市联赛”活动体系,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
7.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铁人三项、棋牌、台球、门球、太极拳、体育舞蹈等市民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活动。创新开展亲子活动、家庭体育等幼儿运动。广泛开展武术、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大力推广极限、山地、水上、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和时代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
8.大力推广普及足球、冰雪运动。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立健全以班级、校级、区(市)县级、市级预(决)赛、总决赛等常态化、纵向贯通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发挥全国县域足球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创办社区(村)足球联赛,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促进足球运动蓬勃发展,高质量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推动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发展,实施“蓉城市民冰雪运动推广计划”,因地制宜开展冰雪运动进景区、进商场,积极开展花样滑冰、冰球、滑雪、桌上冰壶等市民喜爱的冰雪健身活动。
9.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与重大体育赛事融合力度。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2年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2024年汤姆斯杯和尤伯杯赛、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为契机,提升市民观赛体验,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加强各级全民健身活动与重大体育赛事、重大节庆活动的有效衔接和配套组织,通过高水平体育赛事培育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组织者、志愿者并鼓励其投身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中,以“名赛”带动“民赛”,引领市民由观赛人群转变为参赛人群,推动形成高水平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互促互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10.发挥体育社会组织枢纽阵地职能。完善以成都市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市、区(市)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实现全市区(市)县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推动体育总会向街道(镇)延伸、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村)。鼓励体育行业协会抓住“双减”政策机遇,加强内部治理、强化行业自律、创建服务品牌、普及健身项目,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各区(市)县积极构建“1+2+1”基层组织网络,即各街道(镇)均建成1个综合性体育社会组织,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2个、村级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1个。
……
附件:《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pdf
来源:成都市体育局门户网站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咨询 · 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