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川府发〔2021〕43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现将《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4日
四川省“ 十四五” 应急体系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主要成效
第二节 面临挑战
第三节 发展机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统筹指挥能力
第二节 加强应急法治建设,提升依法监管能力
第三节 强化风险预防治理,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第四节 优化应急力量布局,提升救援处置能力
第五节 做好应急应对准备,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第六节 整合人才科技资源,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第七节 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群防群治能力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灾害事故防范工程
第二节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第三节 应急物资保障工程
第四节 人才科技支撑工程
第五节 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
第二节 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节 强化检查评估,确保进度质量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我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两大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改革重塑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相关部门和议事协调机构职能职责,省市县三级分别组建应急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完善各级应急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以及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抗旱等相关指挥部机构职责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制定印发《四川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推动建立防范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会商研判、协同防控、救援处置等工作机制,基本实现事前防范准备、事发监测预警、事中处置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管理。
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支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改革发展,组建48支省级应急救援队伍,推动建立军地、企地、区域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基本形成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解放军和武警为突击、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制定实施《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强救援基地建设和队伍装备配备,应急队伍遂行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成功应对处置2017年“8·8”九寨沟地震、2018年“11·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2019年“6·17”长宁地震、2019年“12·14”杉木树煤矿事故、2020年“8·18”乐山特大洪涝灾害等系列灾害事故。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基本建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得到较好落实。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逐步建立。以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消防、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等行业领域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开展,煤炭去产能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不断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按可比口径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间全部生产安全事故、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分别下降77.2%、49.9%,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52.3%。
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地震、地质、水利、林草、气象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得到加强,风险监测站网进一步完善,灾害早期识别、立体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抓总,多部门参与会商研判、联防联控、协同应对的灾害防范处置机制逐步建立。启动开展四川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基本完成3个普查试点县(市)调查任务。推动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洪涝灾害防治、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深入开展国家综合减灾示范县和示范社区创建,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明显提高。建设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87个、救灾物资储备点1903个,基本形成“覆盖全川、辐射西南”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逐步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全省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1、0.68%,均控制在规划指标(1.3和1.3%)以内。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我省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安全风险隐患较为突出,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易发多发。安全基础仍较薄弱,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精准、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城镇群加快发展,商业综合体和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以及电器设备、线路逐步老化导致火灾风险增大,居民住宅、公共服务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等安全风险急剧增大;产业园区及城乡接合部的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燃气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不断涌现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前沿新材料制造、生产资料共享等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风险与传统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相关领域安全监管职责不够明确,安全风险隐患隐蔽性、突发性、耦合性更加突出。
防灾减灾任务艰巨繁重。我省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省内高原、盆地、山区等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区域内海拔落差大,原生环境脆弱,江河数量多、流域范围广,大部分地区为地震高烈度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部分地区为森林草原高火险区和洪涝灾害易发区,防御工程基础薄弱,风险监测防控能力亟需提升。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等断裂带区域长期平静和地震活动异常,发生重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增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导致洪涝、干旱、地质灾害、低温雨雪冰冻、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的发生几率增大,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的繁重任务和风险挑战。
能力短板弱项仍较突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防、抗、救”的职责边界尚需进一步厘清,相关工作多部门协同、多方面联动的紧密衔接机制不够健全。县级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数量不足且专业人才比例较低,乡镇、街道应急力量不足,基层基础仍较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信息化建设滞后,风险隐患监测预警的科技信息化水平不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覆盖面需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不够完善,人员装备不足,专业处置水平有待提升。应急物资、通信、运输等保障不够有力,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演练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应急准备与有效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需要有较大差距。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还不够强,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应急管理及灾害事故防范的社会关注度、参与度不高。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职能部门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能力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应急管理事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四川大力服务、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省经济稳定增长将有力促进社会民生服务供给能力的持续增强,不断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提供更完备、更优质、更坚实的物资保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完善安全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不断提升,为加强风险源头预防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抵御灾害事故韧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量涌现,高分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微通道、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促进了工艺、技术、装备升级,为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智能无人救援、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应急装备和产品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救援等方面能力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聚焦建体系、固根本、防风险、强基础、补短板、提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高水平的平安四川,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坚持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应急管理地方性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群防群治,加大宣传培训和科普力度,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基层基础、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及时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和巨灾应对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防抗救条块职责更加清晰明确,衔接更加紧密顺畅,协同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达到100%。
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
灾害事故应对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应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应急预案、物资储备、紧急运输、应急通信、灾后救助等保障水平全面提高。航空应急力量基本实现2小时内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地域,灾害事故发生后10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应急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科技信息化支撑保障更加有力。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社会共建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创建2个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1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县和150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
附件:《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川府发〔2021〕43号).PDF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咨询 · 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