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业农村部 - 种植业管理司】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农农发〔202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决策部署,加快种植业全面转型升级,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编制了《“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农村部
2021年12月29日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种植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产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是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决策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种植业发展克服国际国内不利因素和各种自然灾害,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棉油糖果菜茶稳定发展,结构布局持续优化,种植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种植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巩固提升。“十三五”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4亿亩以上,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3390亿斤、比2015年增加178亿斤,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超过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20年棉油糖产量分别达到591万吨、3586万吨和1.2亿吨,保持基本稳定。有区域特色、市场需求的果菜茶等园艺产品供应充足,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出口稳步增长。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适度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地下水超采区和条锈病菌源区小麦、生态脆弱区和常旱易旱区玉米种植。实施大豆振兴计划,2020年大豆种植面积达1.48亿亩,比2015年增加4582万亩。棉糖生产区域更加集中,新疆棉花面积占比达79%,广西和云南甘蔗面积占比达82%。品质结构更加优化,优质稻谷、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用大豆、双低油菜、高产高糖甘蔗、高山高原蔬菜、晚熟柑橘等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稳步增加,果菜茶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持续增强。2020年底累计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启动退化耕地治理,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3.7亿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超过95%,确保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1%,比2015年提高7.4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机械化正向生产全程延伸拓展。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组装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可复制技术模式,助力粮食等农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粮食平均亩产382公斤、比2015年增加12公斤,创历史新高。
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加快形成。实施“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2020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学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40.6%、40.2%,分别比2015年提高4个、5个百分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1.9%,比2015年提高9个百分点。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5。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面积由2016年的616万亩扩大到2020年的4716万亩,初步形成了轮作为主、休耕为辅,种地养地相结合、生产生态相协调的绿色种植制度。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复杂严峻形势,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种植业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资源约束更紧。耕地数量减少,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2019年全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比10年前减少1.13亿亩。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局部地区退化严重,提升质量难度增大。2020年农业用水3612.4亿立方米,比2015年减少23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不足、利用率不高,土地和水资源错配严重等问题仍然突出。
气候和生物灾害风险更大。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增加,灾害呈现极端性突发性,加之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域更为集中,灾害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影响加重。同时,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粘虫、草地螟、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呈加重发生趋势,红火蚁、马铃薯甲虫、柑橘黄龙病等检疫性病虫害在部分地区扩散蔓延。
绿色发展要求更高。居民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人民群众对消费安全和消费升级的期待不断提高,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任务艰巨。部分地区化肥农药使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刚刚起步,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效益提升要求更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种植收益持续走低,粮食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加工增值仍然不高,加之支持政策较为分散,精准性和指向性不够强,辅之以利的调动机制尚未完善,稳定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供应链安全风险更加突出。2020年大豆进口量超过1亿吨,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对外依存度高达85%,且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国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大豆、玉米、棉花等紧缺农产品通过进口保障供应的风险加大。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为加快推进种植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场驱动更加强劲。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国内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以粮食为主转化的肉蛋奶消费将持续增加,以绿色安全为特征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为种植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深入推进,现代科技与农机农艺正深度融合,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加快集成推广,将为种植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设施装备不断强化。到2025年将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农机装备创新发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将为种植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改革释放更多红利。农村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利益分配制度不断完善,规模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将为种植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种植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抓住机遇、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强化支撑,加快促进种植业全面转型升级,开启我国现代种植业发展新征程。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大食物大粮食观,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以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为首要任务,统筹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巩固提升粮食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推行种植业绿色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底线思维,保供优先。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立足国内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立辅之以利、辅之以义保障机制。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在多目标平衡中抓要害,立足资源禀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有保有压,优先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稳定棉糖菜供给,引导果茶等作物适度差异化发展,构建适应新阶段新格局的区域布局、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在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突破高产优质高效的制约瓶颈,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创新经营方式,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全产业链现代化生产经营能力。
——坚持绿色引领,提质增效。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绿色发展与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关系,加快种植业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推行轮作休耕等绿色耕作制度,促进节本增效统一、生产生态协调。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国种植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保供能力得到新提高。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品质结构更加优化,供给体系适配性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确保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跨上1.4万亿斤台阶,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油料力争新增面积2500万亩以上,棉花、糖料保持合理自给水平。蔬菜、水果、茶叶等稳定发展,安全均衡供应水平明显提高。
——质量升效益实现新提升。现代种植体系基本建立,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取得明显成效,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持续改善,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产业价值链结构持续优化,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益偏低的状况显著改善。
——绿色发展伐迈出新步伐。耕地、水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种植业生产制度初步建立,化肥化学农药减量化取得新成效,节水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业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进步。
第三章 主要产业与区域布局
围绕“十四五”种植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目标,立足农作物特点和区域资源禀赋,在“十三五”种植业结构调整基础上,聚焦七大主要产业和六大区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主要产业
(一)粮食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十四五”期间,继续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巩固提升综合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其中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口粮稳定在8亿亩以上;确保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跨上1.4万亿斤台阶。
1.稻谷。稻谷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全国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2020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4.51亿亩、产量4237亿斤,产需平衡有余。“十四五”期间,抓早保双、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产能,优化结构、改善品质。到2025年,播种面积稳定在4.5亿亩、产量达到4300亿斤左右。其中,早稻稳定在7100万亩、双季稻稳定在1.5亿亩左右,再生稻发展到1500万亩,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区东北地区。稳定水稻面积,发展优质粳稻。选育推广耐寒、抗稻瘟病的高产品种,集成推广智能催芽、大棚育秧、侧深施肥、控制灌溉等关键技术。推进“三江”连通工程建设,发展自流灌溉,压缩井灌稻生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稳早稻保双季稻,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早稻选育推广早熟、加工专用高产品种,中稻选育推广优质高产抗病品种,晚稻选育推广早熟、优质食味高产品种,改善品质结构。集成推广集中育秧、精确定量栽培、双季稻机插(抛)秧、侧深施肥、无人化作业等关键技术。华南地区。抓早促晚稳面积,适度发展再生稻,优化结构提品质。选育推广早晚兼用、耐高温、抗稻瘟病的高产优质品种,集成推广集中育秧、免耕抛秧、双季稻机插(抛)秧、侧深施肥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丝苗米”等优质特色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西南地区。稳定面积,改善品质,发展再生稻。选育推广耐高温、抗稻瘟病的高产优质品种,集成推广集中育秧、强化栽培、免耕抛秧、机插(抛)秧、侧深施肥等关键技术。适度发展“大粒香”“香禾糯”等优质特色水稻。
2.小麦。小麦是我国两大口粮作物之一,全国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2020年小麦播种面积3.51亿亩、产量2685亿斤,产需平衡略有盈余。2021年,受小麦玉米价格倒挂等因素影响,小麦饲用替代明显增多,产需形势由宽裕转为趋紧。“十四五”期间,冬春兼顾、稳定面积,抓强(筋)促弱(筋)、提升品质。到2025年,播种面积保持在3.5亿亩以上,产量2800亿斤以上;稳定冬小麦生产,因地制宜恢复发展春小麦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持续优化品质结构。
……
来源:农业农村部 - 种植业管理司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咨询 · 服务 —————